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礼泉县历史沿革

礼泉县历史沿革

关键词:礼泉县历史,礼泉历史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礼泉之家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liq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09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 历史沿革

  礼泉原名醴泉,作为县名始于隋代。

  上古时,本县叫寒门,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。

  西周时(前11世纪—前771)名焦获,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内,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。

  春秋(前770—前476)时,焦获隶属于秦。

  战国(前475—前221)时,秦改焦获为谷口县,隶属内史。

  秦代(前221—前207),因县城位于泾水出山之口,故名谷口县,辖区为今礼泉县地。

  西汉(前206—8)时,谷口县辖区为今礼泉县地。

  新莽(9—23)时,天凤二年(15),改谷口县为谷喙县,辖区为今礼泉县地。

  东汉(25—220),废谷喙(谷口)县,入云阳县。

  三国·魏(220—265),司马懿抚慰关中时,罢云阳县设立抚夷护军,今礼泉县北部属此辖区,南部属美阳县。

  西晋(265—316),今县南部属好畴县,北部属池阳县。

  十六国·前赵(304—329),西晋废曹魏抚夷护军,前赵复设,今礼泉县北部属此辖区,南部属好畴县。

  后赵(319—349),今县北部属抚夷护军,南部属好畴县。

  前秦(351—394),今县北部属抚夷护军,南部属好畤县。

  后秦(384—417),今县北部属抚夷护军,南部属好畴县。

  北魏(386—534),废后秦抚夷护军。北魏太延元年(435),分池阳县地,设立宁夷县,辖区为今礼泉县地。

  西魏(535—557),宁夷县辖区为今县境东部。西魏大统四年(538),分宁夷县地,设立甘泉县(因县北的甘泉山得名),辖区为今县境北部。同年,分宁夷县地,设立新畴县,辖区为今县境南部。同年,又分咸阳郡,设立宁夷郡。废帝三年(554),改名秦郡,治所设在宁夷,领3县。

  北周(557—581),明帝二年(558),将西魏时秦郡的甘泉、新畴2县撤销,辖区并入宁夷县。建德二年(573),又把秦郡撤销,宁夷县改属咸阳郡,境内有北周醴泉宫,辖区为今礼泉县地。

  隋代(581—618),隋开皇十八年(598),改北周宁夷县为醴泉县(因县境内有醴泉宫而得名)。县境有甘泉水、波水、浪水、又有九嵕山,温秀岭,辖区为今礼泉县地及乾县东部。

  唐代(618—907),武德元年(618),分其地(醴泉县)设立温秀县。《陕西名胜志》说:“温宿岭在其处,汉温宿国人内附,牧饮于此,唐初析置温秀县,以之名矣。”其后,又把醴泉县撤销,辖地并入温秀县。贞观元年(627),撤销温秀县。贞观十年(636)在九嵕山营建昭陵,分云阳、咸阳2县地,复设醴泉县,属雍州,天授二年(691)七月改属鼎州,久视元年(700)八月还属雍州。

  五代·梁(907—923),后梁初,醴泉县属大安府,乾化年间改属乾州。

  五代·唐(923—936)醴泉县属乾州,后唐同光二年(924)二月属京兆府。

  五代·晋(936—946),醴泉县。

  五代·汉(947—950),醴泉县。

  五代·周(951—960),醴泉县。

  北宋(960—1127),醴泉县为次畿,北宋初属京兆府,政和八年(1118)三月改属醴州。

  金(1115—1234),醴泉县。

  元代(1271—1368),醴泉县,为下县。

  明代(1368—1644),醴泉县在明初属乾州,嘉靖三十八年(1559)十一月改属西安府。

  清代(1644—1911),醴泉县。

  民国(1912—1949),醴泉县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(1949年10月)以后,醴泉县原属彬县分区,1950年5月改属咸阳专区,1953年1月改属宝鸡专区,1956年10月改由省辖。1958年12月将醴泉县撤销,并入乾县。1961年9月复设醴泉县。1964年9月改“醴”为“礼”。自唐至今,辖区均为今境地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